開箱創業者的理想未來!淨毒五郎 Chloe X 青瓢 鄭文普 X 環境友善種子 書子

B型企業訪談

            以前說到創業,第一個閃過的目的會是「要賺錢」,但身在一個生態資源被急劇消耗的時代,一個好的企業有了比「會賺錢」更重要的價值,那就是:透過商業模式發揮友善世界的力量。這次除了我們的創辦人鄭伊伶 Chloe 之外,也請來同為今年申請 B型企業的夥伴青瓢環境友善種子來和我們分享他們所創的業,以及他們對理想未來的藍圖!

他們在做什麼?

環保新創企業採訪心得分享

申請B型企業過程中的A級BOSS

            針對這個問題,三方都給出了統一的答案,就是制度面的建立。
            青瓢的共同創辦人 文普表示一開始他和夥伴把心力著重在本業上,例如服務規劃、優化使用者體驗、找客戶等,直到申請的時候,才驚覺在制度層面上有許多疏漏的部分,才一邊把制度建立起來。他也坦言在申請前就有預感:這不會是個容易的過程,但他認為有其必要性:「因為可以去理解一個好企業的標準是什麼、需要什麼樣制度或內容。」

            相較青瓢而言,淨毒五郎的起步則早得多。因早先對B型企業的申請門檻便有初步認識,Chloe在2年前便已有意識地往這個方向進行調整及優化,所以中間的陣痛期並不長;但她也分享自己的感受:「初期的企業要響應這件事其實很辛苦。」因為對於甫成立、仍正在想辦法存活下來的企業而言,要達成B型企業友善門檻的成本是更高的,不管是在供應鏈、公益付出或是員工福利制度上都相對困難。

            對於這個問題,友種的執行長書子則表示雖然友種已成立超過10年,仍是對B型企業在制度層面的完整感到驚訝,裡頭有些指標是她過去從未考慮到的,或是考慮過卻沒有落實到組織章程上,「透過這些指標讓我們可以更加明確地落在公司政策面上,這是很好的提升。」

制度層面的執行省思

            由此可知,凡涉及運營、制度層面的改動,都可能是由上到下、由裡到外的革新,對任何企業而言並不那麼容易。若在初期進行挑戰,能夠較快在內部溝通上達到共識,但相對地也要從已捉襟見肘的資源中再撥出時間及人力去完成;而對已渡過草創期的企業而言,雖在資源上較有餘裕去挑戰,在內部溝通上卻需要更多時間及心力方能將制度建立起來。

申請的時候才發現B型企業對「好公司」定義的面向非常廣,例如聘僱政策需無種族、性別歧視等,但我們內部並沒有特別註記出來,看到時會覺得:對,應該要這樣子列出來才對。所以其實B Corp不是說每件事都要高標準,但每個面向起碼都要去顧及到。——青瓢 共同創辦人 鄭文普


對大眾的呼籲及吶喊 

            雖然同為友善環境的企業,基於提供的產品、服務不同,在大眾溝通上也各有各的切角。

            像面對這個提問,鄭文普的回答就十分誠實也十分奇妙:四年以來,針對和大眾溝通環保這件事,青瓢團隊仍在尋找一個讓雙方都感到舒適的方法,因此並沒有特別想呼籲的事。

            他回顧以往的經驗,青瓢與受眾的唯一交集似乎只發生在活動場域,合作方的活動辦在哪,青瓢就在哪,不僅地點大不同,群眾也隨時在改變。他們前後在活動現場設計的兩版標語,從最初的「改變從今天開始」到後來的「環保用餐,地球感謝你」,便很好的體現了他們在群眾溝通方式上從給予責任到隱性宣傳的轉變。

            這也是他們目前最傾向的作法,他透露與他們的經營理念不無關係,希望經由優化服務增加吸引力,同時降低作環保的門檻,把環保這件事置入到人們的生活裡,他相信只要大家在過程中的體驗是好的,其實無形中就會加強環保行動的吸引力。「我們傾向讓大家覺得這個東西體驗好,作這件事情『好像還不錯!』或是靠容器質感等外部因素吸引大家實踐,而不是靠責任性的論述方式。」

2019起,淨毒五郎將一半以上品項更換為再生塑料,是「重複利用」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實踐。

「少塑上上策為減少需求。

      「主要還是希望每個人可以重複利用手邊的現有資源,將它們的價值最大化。」這是Chloe目前最想向每個人強調的,她表示雖然近幾年來淨毒五郎一直反覆推廣重複利用的重要性,已是老生常談,但其實是治標不治本、且最基本的作法,最關鍵的仍是要從源頭減少需求。而這是一場遠大的征途,需要民間、政府齊力並行,「如果覺得做什麼都沒用的話就沒辦法改善,希望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身負地球公民的責任,去為自己的消費選擇負責。」她強調: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與Chloe相仿,友種的書子建議每個人都能夠從自己的生活著手,採取一些行動解決環境的問題。「希望大家在消費行為時,都可以清楚的知道:我為什麼選擇它。那企業可能會因為消費者有這個辨識能力,而更願意去為環境付出或願意購買較好、對環境衝擊力較小的原料,我覺得這是一個善的循環。」她舉例,假設我們採購紙漿、紙材或木頭(製品)時,選擇國際組織FSC認證的產品,就可以保證這些製品原料是來自於可持續的資源,不是從瀕危物種的棲息地砍伐,可以保護雨林不被開發,維護生物多樣性。

許多人以為買了很多衣服後穿不到,只要捐出去就可以減少浪費,但如果在一開始就有意識的消費、減少不必要的需求,這樣不是更好嗎?——淨毒五郎 創辦人 Chloe


將目光放到20年後,會期待當時已給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最後我們請三位分享他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是抱著什麼樣的憧憬及期待,支持他們往這條道路直行不悔呢?
文普與我們分享青瓢關於未來的規劃及期望,主要有三:

  1. 提高大眾對行為背後「是否具環境正效益」的認知
  2. 積極開發適合容器租賃模式的場域,提升市佔率
  3. 透過服務的開發及優化,讓環保變得更輕鬆、更容易實踐

            針對第一點,他特別舉例:像很多人會認為「只要重複使用一定是更好」,但根據研究,棉質的提袋需要使用達指定次數才會真正環保,如果沒有使用到該次數,反而比塑膠袋更為浪費。所以他希望在環保上,大眾可以不只是有概念性的理解,而是更實際看待行為背後對環境是否有真正幫助。「我們內部都把它放在很前面的決策層級,我做的決定是因為我看到對環境具有正面效益,這也是我期待青瓢能夠讓大家意識到的。」

            在消費者意識的提升上,Chloe也有雷同的看法。她希望淨毒五郎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影響力更大的存在,起到影響消費者的作用,讓大家去投入、討論怎麼樣對環境可以更好,甚至促使相關法規的建立。「因此我一直很期待品牌自身朝B型企業邁進的過程,即使對新創而言這條路並不容易。但它不僅對環境、社會能夠產生正面的影響,更對員工、社區、顧客等面向有著很嚴謹的規範和條件,在各方面友善所有的利害關係人。」

            題目問的二十年,深耕環境教育的友種已經走過了一半。書子感嘆十年前可能許多的民眾根本沒聽過「環境教育」四個字,也沒有所謂的環境教育產業,相關的工作都是NGO在作,誰能想到如今已經可以看到有四五家專門以環境教育為核心的企業,連馬雲也上過友種的課程?她提到也有賴環教法通過,企業開始關注環境議題,連同民眾相關意識也漸漸提升。
            因為看見這些改變,她期許未來友種可以讓這片土地的更多種子發芽;臺灣的環境可以有更多教育專業的人力,去作專業的事,影響更多的民眾、政府部門或是企業對環境友善。也因近期和亞太地區單位合作的增加,未來十年她不僅把目光放在臺灣,更放眼國際,把在臺的經驗輸出,將地球環境變得更好。

所以你說我們帶動了環教產業,我不敢那麼說。但的確有人這麼告訴我:「書子,因為友種存在了十年,妳們走的路讓我知道,有一群想要做對的事情的人,他們是有機會生存下來的。」——環境友善種子  執行長  書子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成為自己想看見的那個改變!

            從三位的分享中,我們可以清晰看見,無論是甫成立4年的青瓢、邁入第6年的淨毒五郎,抑或是已超過10年的友種,制度無疑是他們認為過程中最難打的BOSS。凡涉及運營、制度層面的改動,都可能是由上到下、由裡到外的革新,對每個企業而言都不容易。但我們卻看見了他們嘗試向下扎根解決根本問題、與群眾對話,一步一步,不停地闖關往更高級的地圖邁進,展現對於理想未來勢在必得的決心。

            經過三位創辦人的分享,不禁令人想起近年有句常談說:善良是種選擇。從這些企業掌舵手的選擇中,我想我們真實看到了這句話的體現。